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索引号: 11341622591435056N/202205-00015 组配分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发布机构: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说明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5-30 发布日期: 2022-05-30
索引号: 11341622591435056N/202205-00015
组配分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发布机构: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说明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5-30
发布日期: 2022-05-30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说明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30 10:26 信息来源: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8年以来,蒙城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 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现说明如下: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一)制定规划指导保护。蒙城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5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6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1处。2018年以来,结合蒙城古遗址、古建筑实际,2018年编制了《文庙修缮设计方案》、《城隍庙修缮设计方案》、《万佛塔修缮方案》。2019年编制了《尉迟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划性保护文件和规范性文件。

(二)是分步保护。近几年来,蒙城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历史街区内的古建筑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修缮保护。

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了老城区古民宅摸底调查,对古民宅进行挂牌保护。2019年投入142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的大成门、东西耳房、明伦堂进行了修缮,并对文庙所有门窗以及东西廊庑走廊进行了油漆;2020年投入资金192万元对万佛塔进行了修缮保护,2021年9月万佛塔修缮工程已完成,并已顺利通过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2021年马公府、陆将军府室内布展工作真正抓紧推进中。布展后的马公府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二、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历史建筑管理保护工作,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历史记忆,彰显地域特色,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21〕2号)和《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建办〔2019〕73号)文件精神,县住建局完成了《蒙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蒙城县北大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勘察和认定工作。2020年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公布程序,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确定庄子牌坊、北大街二十四巷东民宅、北大街九巷东民宅、北大街53 号民宅、北大街104号蓝天商场旧址、华祖庙、蒙城县油厂旧址(涡河路54号)共七处为蒙城县第四批历史建筑。2021年9月2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蒙城县北大街街区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

三、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一)增强传统建筑保护意识。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让广大群众都参与进来,乡镇文化站配备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员1名,宣传乡镇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共同实现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2021年3月1日,蒙城县小涧镇红城村被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

(二)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维护。定期对现存的传统建筑进行安全检查、维护。投入68.76万元对钟鼓楼、南华门两处历史建筑进行了屋顶仿古琉璃瓦换新、门窗重新喷漆、外墙真石漆重新喷、外墙仿古砖重新粘贴等。2021年又对漆园街的戴氏祠堂门楼进行了修缮保护。

(三)传统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传统建筑保护范围,加强对传统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农村规划要求周边建筑与传统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是我局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关要求,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扶持政策体系以及长效保护与扶持机制,确保非遗保护措施落实到位,非遗传承得到实现。二是我局将积极推动尽快成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为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推动专门非遗机构尽快落地见效。

五、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筑牢乡土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文脉。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乡土传统文化保护机制,严惩破坏乡土文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深入发掘优秀乡土文化遗产。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村史馆、农耕文化馆等,组织力量编著村史、村志,用地方文物和村志、村史馆等文化载体来反映厚重的乡村历史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地标。

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产品供给质量。一方面,要传承各种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通过挖掘乡村教育元素,设计“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包括读村规民约、听乡贤故事等,让中小学生在自然、乡土的浸润式体验中看到乡村之美,增强乡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常态化开展送文化活动和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惠民项目服务;加强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和产业转换,培育壮大乡创文化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与精神支撑。

构建乡土文化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社会、民间的力量参与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及供给,在人力、物力、精力上借力用力,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专业人才、乡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推动乡土文化日常管理运行从村干部力量“内循环”,逐步转向面向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大循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