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索引号: 11341622591435056N/202102-00030 组配分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发布机构: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蒙城县政协常委会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漆园古城经济”的建议案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2-23 发布日期: 2021-02-23
索引号: 11341622591435056N/202102-00030
组配分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发布机构: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蒙城县政协常委会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漆园古城经济”的建议案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2-23
发布日期: 2021-02-23
蒙城县政协常委会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漆园古城经济”的建议案
发布时间:2021-02-23 17:41 信息来源: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根据《中共蒙城县委办公室 蒙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协蒙城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安排〉的通知》(蒙办明电〔2020〕23 号)要求,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相关界别委员成立调研组,围绕“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漆园古城经济”专题资政性协商课题开展县内县外调研活动。并召开专题协商会吸收委员建议,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县政协常委会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漆园古城经济的建议案》。

会议认为,我县于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并于2016年全面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几年来,我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根基逐渐牢固,成效彰显。

(一)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情况。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方面,都将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作为重点内容。一是2008年、2012年先后两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对以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出台了更加契合我县实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级别、层次、方式以及实施措施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条文;二是于2016年3月开始着手编制《蒙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当年完成编制,经市规划委会研究通过,2019年11月份省住建厅专家组评审通过,目前规划已报省住建厅履行审批手续;三是2019年编制《蒙城县全域旅游规划》,提出了“一核一带七组团”的全域旅游产业布局。作为道源问道文旅核心区的“一核”规划了庄子文化园、庄子书院等一级核心景点,配套了文庙、北大街记忆、万佛塔公园、道源蒙城游客中心等二级景点。多规合一的顶层设计不断发展完善,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繁荣漆园古城经济指明了方向。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界定情况。《蒙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划定的蒙城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西至北蒙大道、南至宝塔中路、东至嵇康北路、北至涡河南岸(含滨水绿地),总面积约84.43万平方米。其中明确了名城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保护重点,确定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和两个历史地段。保护范围的界定为我县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繁荣漆园古城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利用情况。严格控制历史城区保护范围的零星建设及开发型建设,没有出现违法建设行为,使历史城区保持了原有居住生活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老城区居住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压力得到疏散,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氛围;二是修整主要街巷,违章建筑得到整治;三是开展6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国保万佛塔,省保文庙、城隍庙,市保刘海庙,县保民众教育馆、嵇康亭)、29处清代民国古民宅、2处历史建筑(钟鼓楼、南华门)、1处现代仿古建筑(华祖庙)的保护工作,并设置保护标志;四是划定古井和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加大了对街区内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五是开展了对节庆习俗、民间商业习俗和典型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六是保护范围内给水、排水、道路、环卫、电力、消防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经过逐年保护,逐渐构筑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逐步清晰的保护链条,为分级分层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繁荣漆园古城经济工作奠定了根基。

(四)历史文化街区内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历史街区内的古建筑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修缮。一是2019年县财政投入142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的大成门、东西耳房、明伦堂进行了修缮,并对文庙所有门窗以及东西廊庑走廊进行了油漆;二是2019年县财政投入68.76万元对钟鼓楼、南华门两处历史建筑进行了屋顶仿古琉璃瓦换新、门窗重新喷漆、外墙真石漆重新喷涂、外墙仿古砖重新粘贴等;三是2020年《蒙城城隍庙修缮设计方案》已报送省文物局审批,正在研究制定《蒙城刘海庙修缮设计方案》《文庙大成殿修缮设计方案》;四是目前,县政府投资192万元,正在对国保文物万佛塔进行修缮。

会议指出,我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繁荣漆园古城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古建筑呈现“点多而散”。二是古城保护情况不尽如人意。三是对文化遗产自身意义的认识有待加强。四是成系统的名城保护体系尚不完整。五是古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六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注重久久为功。2020年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将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操作性,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门心思抓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二是成立以县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注重“招贤纳士”,在充分调动老干部、老专家、老乡贤等社会贤达积极性的基础上,做好专业人才的招聘录用等工作,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三是完成《蒙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年)》编制审批工作,出台《蒙城县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明确古民居修缮资金来源,探索出一套“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政府主导,群众自发参与,专业团队技术支撑”的经验模式,注重实施主体与经营主体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

(二)打响古城品牌,唱活经济大戏。保护古城的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打响古城牌,唱活经济戏”。通过到袁家村等地实地调研,理清蒙城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准蒙城与其他地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品牌培育、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调整具有蒙城特色的古城旅游发展方案,切切实实做到“打响古城牌,唱活经济戏”。一是以商业市井文化为重点,打造蒙城古城旅游项目。恢复重建明清时期的会馆、祠堂、老民居等具有地方建筑特色街区,按照旅游“六要素”调整布局新的业态;对古城非文物建筑后院进行有计划改造,拓宽发展空间,方便业态进驻,形成旅游拳头产品;谋划建设古城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二是以历史建筑和人物为重点,开发建设新项目。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对已形成的文旅项目提档升级和补短板强弱项,有计划地对尚未开发建设的项目开发建设,如陆探花府、老县衙、戴氏祠堂等,让蒙城历史文化有更多“看头”。三是以蒙城特色产业为重点,建设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庄子故里”开展定向招商营销,推动庄子文化产业园、庄子文化创意园等概念性规划项目尽快落地,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四是以庄子历史文化为主体,着力做好结合项目。做好庄子与蒙城“中国楹联之乡”、“中国硬笔书法之乡”“中国养生美食之乡”“安徽古琴之乡”等结合文章,实现庄子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中国楹联报》《楹联博览》这国字号的“一报一刊”,推出庄子思想从古至今的系列研究文章;依托“中国硬笔书法之乡”这块招牌,邀请硬笔书法家撰写《论语》《庄子》等庄学研究经典著作,并以宣纸线装书套装书法形式出版,实现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开发成全新的文创产品;依托“中国养生美食之乡”,大力宣传推广庄子健身养生功,深入研发“药食同源”系列食品;依托“安徽古琴之乡”,以“漆园八景”古琴曲为核心纽带,举办专场古琴演奏音乐会,将相关书籍、音像制品、古琴产品等借机宣传推介,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丰富旅游内容,拉动旅游消费,逐渐形成繁荣的宜观赏宜游玩宜饮食宜住宿的商旅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滚动发展。确立“一年普查、三年实施、五年跨越”的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对历史城区内的用地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重点调整与置换部分用地功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搬迁历史城区内部的各类工业企业和不适宜的商业业态,分阶段进行环境整治与功能置换,加强街区风貌保护。一是“一年普查”。2021年度内完成老城区内现存文保单位“乡愁建筑”等的普查摸底工作,对其具体位置、保存现状、产权情况、构造形式等进行详细记录,为保护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三年实施”。2022至2024利用三年时间按照《规划》及《办法》加强监管,杜绝县城内私拆和改建古建筑事件的发生;对南北大街进行修缮、保护和外立面改造,拆除老三小违章建筑,对地下遗址进行考古展示;敞开护城河,打通万佛塔--文庙通道,形成南北贯通的城市生活步行街。三是“五年跨越”。2025年至2029年,利用五年时间实施全方位提升。打通历史城区内部水体微循环,加强对涡河岸线的保护,历史城区中轴线、视线通廊,控制历史城区周边建筑形态,提升古城的品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保持历史城区建筑风貌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突出实施“道路、临街、场馆、管线”四项工程提档升级:1.保护构成历史城区格局特征的主要道路、街巷肌理,禁止拓宽、改变走向等破坏传统格局的建设;2.主干道两边的临街实施外立面改造,利用街巷串接历史遗存,注重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营造整体性较强的传统景观,展现城区的历史风貌;3.恢复具有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各类场馆及民居,形成丰富且富有趣味的历史文化空间;4.为展现历史街区的轮廓,规范各类管线,整治破坏街区轮廓的空中污染管线,鼓励地下敷设,做到强弱电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