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发改委 > 其他解读
索引号: 11341622003178429H/202105-00325 组配分类: 其他解读
发布机构: 蒙城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5-28 发布日期: 2021-05-28
索引号: 11341622003178429H/202105-00325
组配分类: 其他解读
发布机构: 蒙城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5-28
发布日期: 2021-05-28
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5-28 09:22 信息来源:亳州晚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共分为十四篇六十章,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亳州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十三五”连跨八个百亿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市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制约亳州长远发展的难点问题,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务实导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2016—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八个百亿台阶,由全省第11位升至第9位,2020年总量达1806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2020年财政收入217.9亿元,是 2015年的1.7倍,由全省第12位升至第10 位,年均增长10.9%,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 18.1:38.8:43.1调整为2020年的14.2:35.0:50.8,主要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连续4年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连续5年获省对市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3年获省稳增长贡献奖。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印发实施,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30家增加到178家,是2015年的5.9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89家增加到151家,是2015年的1.7倍。

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市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由2015年的100平方公里扩大至2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年均提高1.6 个百分点,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建设,引江济淮亳州段正式通水,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我市迈入高铁时代。

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及“23+80+N”涉亳问题完成整改,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开放发展迸发新活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5年来累计落地项目1515个、总投资 2916亿元,累计到位省外内资1500亿元。

共享发展结出新硕果。48.95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摘帽,是全省唯一连续 4年获得脱贫攻坚年度成效考核“好”的等次、且位次逐年前移的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6倍。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7倍。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办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深入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和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亳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区域合作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亳州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向着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进军

《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 《决定》,坚定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进军。

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发展潜能充分发挥,经济 增速较大幅度高于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皖北前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现代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基本建成,白酒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数字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县城新区提升、老城改造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明显增强。优先发展农村,农村交通、水利、通信、养老等设施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强市建设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全面展开,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涵养地下水源效果进一步显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文明意识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深入落实。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法治亳州、法治政府、法 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亳州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健全有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推进发展

《纲要》的第二篇到第十四篇,明确了我市未来五年到2035年的发展路径、重大举措和保障措施等。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高质量推进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响应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建设,以实现科技创新“三个翻番”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提升创新研发平台方面,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市级创新平台10家。在招才引智方面,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引进人才16.5万人、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12万人。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全方位推进开放发展。抢抓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升中医药服务长三角健康发展能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构建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促进消费投资升级。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施商品消费转型升级行动、数字经济消费培育行动、共享经济壮大行动、夜间经济提升行动、农村消费振兴行动、放心消费创建行动。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构建“4331”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方面,力争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以上,酿酒总产量20万千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亳州样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区域协同,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构建以市中心城区、三县县城、农村集镇、美丽乡村为主体的总体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践行“两山”理念,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布局“三生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标准推进共享发展。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工程精准 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亳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