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003178357/201702-00200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蒙城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17-02-21 发布日期: 2017-02-21
索引号: 003178357/201702-00200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蒙城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17-02-21
发布日期: 2017-02-21
蒙城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21 00:00 信息来源: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2月31日在蒙城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蒙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孔祥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县十六届人民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县委“3336”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11月份,市公布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县有14项指标总量或增速位居全市前两位,其中4项位居全市第一。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6300万美元,增长11.9%;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增长3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4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3元,增长9.5%。

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95.2亿元,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净增12.8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23亿元,年均增长23.7%;规模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净增6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1.1%。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一)五年来,始终紧抓经济发展不动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占比由28.9:40:31.1调整到21.5:37.7:40.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工业总量大幅攀升。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4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40家和1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8亿元,是2011年的2倍。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汽车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江淮安驰、邦基饲料、宝业住宅产业化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江淮安驰销售汽车44966台,实现产值23.4亿元、税收1.3亿元,带动佳仕龙、鑫元等10余家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至8家,2016年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95%,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20个;规模企业研发投入1.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2016年实现产值1.4亿元。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达到18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倍;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4个、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34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被列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和全省第五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强力推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0万亩,新增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7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吨粮县”。创建国家和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个,被评为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新增规模养殖场(户)2596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连续六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产值7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5倍和3.4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北淝河洼地治理、病险闸站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设及加固涵闸96座,改建维修生产危桥1139座。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覆盖全县,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示范点12个。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镇8个,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累计投入各级农机购置补贴6.2亿元,其中2016年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被授予“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3家、家庭农场107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53家,2016年午秋两季土地托管面积190万亩。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和1912文化休闲街等商贸物流项目12个,新建和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超市)101家,净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3家。文化旅游蓬勃兴起。改造提升庄子祠、雪枫公园、马公府、陆将军府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创建国家AAA级景区2家,建成乡镇休闲农业旅游点26个,创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润果生态园、竹海湾休闲农业园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四星级农家乐3家。编制北淝河湿地公园规划,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积极培育养生美食品牌,被授予“中国养生美食之乡”称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共入驻“菜大师”等电商企业52家,发展村级淘宝网点120个,2016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6亿元。金融服务不断完善。药都银行、湖商村镇银行、国元证券、国盛证券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0家,新增融资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5家;2016年存款余额286亿元、贷款余额188亿元,分别比2011年净增164亿元、133.5亿元,存贷比由44.6%提高到65.7%。被评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

(二)五年来,始终紧抓城乡统筹不动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扣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坚持城乡联动,深入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基本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蒙城”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乡全覆盖、规划一张图,编制各类规划26项。修编完成《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构建了城市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中心城区5个片区控制性规划、涡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编制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35个美丽乡村规划,促进了镇村布局更加合理。严格规划执行,全面落实规委会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有效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建设特色彰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累计完成征地2万亩,拆迁30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干道159公里,城区“九纵十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累计实施绿化水系项目30个,建成街头绿地32个,逍遥公园、梦蝶湖公园、鲲鹏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水、绿、路、彩”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建成学校32所、安置小区10个、商住小区27个,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医院、二中高中部等项目投入使用。改造老城区路网10.8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25公里、弱电下地23.5公里,修建公厕150座,安装路灯7500盏,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全覆盖。荣获“全国园林县城”、“ 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大力推进美丽镇村建设。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13个,启动集镇建成区整治16个。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双涧镇荣获“安徽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称号,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8657.9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4743亩,累计获批各类用地指标2.1万亩。

城乡管理水平提升。成立城乡管理委员会,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大力开展城区“四大秩序”专项整治。在城区设置单元网格33个、基本网格202个,派驻人员1200人,全面建立“网格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理无缝隙”的监管机制。改造茨淮路等4个农贸市场,拆除违法违规户外广告1.1万块。全面取缔非法营运电瓶三轮车,城市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视频数据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得到综合运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备保洁人员4499人,购置垃圾收集车4540辆、垃圾桶6.4万个,建设垃圾收集池1.5万个、水冲式公厕329座。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蝉联全省文明县城,成功创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建成县污水处理二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和15个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涡河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拆除无证自办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5家,建筑工地扬尘治理54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321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秸秆禁烧成效明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PM10平均浓度为69.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6.1%。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治理。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66家,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或搬迁9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1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39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三)五年来,始终紧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理念,坚持年年都是招商攻坚年、项目推进年,持续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4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65个。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成立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制定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与央企、民企和协会、商会交流合作,全力招大引强。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14次,开展 “百家民企进皖北·蒙城行”活动,承办国际徽商大会秘书长会议,与浙江商会、江苏商会等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蒙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江汽集团、宝业集团、国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河南牧原集团、新华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来蒙投资兴业。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现代农业项目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投资35亿元的九九慢城杜仲良种产业化基地、投资20亿元的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投资15亿元的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落实 “四督四保”推进机制,扎实开展 “八月行动计划”、“百日攻坚”、 “夏季攻势”等活动。累计实施中央投资项目125个、省市重点管理项目1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15.6%。国能生物质发电、上元新型家居、讴神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一院住院大楼、职教园区一期、人力资源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安驰大桥、S307一级公路蒙城段、济祁高速蒙城段和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建成通车;220千伏漆园变电站、110千伏三官变电站、110千伏楚村变电站等一批电网工程建成运营。伟才教育、强英鸭业、海王医药、昌盛日电等85个项目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亳蚌、阜淮两条城际快速铁路在我县形成“X”型布局,目前已完成环评二次公告。

(四)五年来,始终紧抓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取向、民生指向,加大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制定权力清单运行监管细则,抓好动态调整。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万户、私营企业达8892家。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月均受理申请事项3.6万件,办结率100%。深入推进 “亳州(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1.2万人次,转化落地项目198个。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完成。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实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全覆盖。深入推进预算支出公开评审和绩效评价,硬化预算约束,盘活存量资金。“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发放“税融通”贷款1.65亿元,“政银担”合作试点在保余额达7亿元、“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5000万元。全面完成县信用联社改制,农商银行挂牌营业,股权融资达6亿元。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资产突破160亿元,长期信用等级评定为AA级,形成了投融资、资产经营、开发建设、类金融和文旅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格局。建立PPP项目库,实施PPP项目2个,投资4.7亿元。安旺门业在“新三板”挂牌,华飞缝纫、庄子药业、左岸文化等11家企业分别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实施农村土地“一块田”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推行水利设施管护机制,被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农民进城等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盘活效率低下企业和闲置用地,宏基汽车重组为讴神汽车,甬工工具重组为林驰电子,金岳彩印重组为灵感科技,湘工工具重组为明智电器。实施货币化安置1326户4.2亿元,商品房总量库存去化周期较2015年减少3个月,其中住宅去化周期减少3.9个月。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落实结构性减税1.4亿元。

(五)五年来,始终紧抓民生改善不动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脱贫攻坚火力全开。创新编制《扶贫手册》,出台教育、健康、就业、光伏、特色种养、社保兜底等系列扶贫政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升脱贫成效。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24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662万元。创新推行金融扶贫四种模式,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亿元、小额信贷1023户3715万元;建设户用光伏电站1600座、村级光伏电站30座;实施蔬菜大棚、鸭业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429个,实现贫困户年收益3000元;发放贫困户教育资助6941人次,共计582.8万元;改造贫困村道路927.2公里、贫困户危房1144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扶贫标准实现“三线合一”。截至2015年,累计脱贫2.89万人;预计2016年脱贫1.52万人,出列40个村。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9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5%。逐年抓好各项民生工程,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91%。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1%。以船为家渔民、“老字号”群体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484例,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工程惠及4.7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6万套。建成村级道路1050公里、集镇水厂22座,改造农村电网2066公里。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66个、“村小提升”工程20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7所、幼儿园133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52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高考本科达线率57.1%、中考优秀率45.7%,均居全市第一。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试点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基本建成,全县277个村卫生室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中国好人”40人,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上榜“中国好人” 县级第一名,被誉为“中国好人”第一县。《尉迟寺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庄子传说”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 “安徽曲艺之乡” 、“中国硬笔书法之乡”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推进 “平安蒙城”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包保化解责任机制,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建设进一步规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深入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信访形势逐年好转。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整改市县挂牌督办隐患196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被授予“安徽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和省级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编制、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外事、侨务、地震、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五年来,始终紧抓自身建设不动摇,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县“三十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不断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累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31件、政协提案977件,满意度逐年提高。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把抓落实、办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强化目标导向,建立政府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制度,全面落实 “找、交、销、查、考”工作机制,累计完成任务清单1267项,整改“四个点问题”清单事项122个。不断拓宽县长热线、市民论坛等服务渠道,新设“7812345”县长热线,成立县长热线受理中心、督办中心和信息中心,月均办理热线事项7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累计播出《百姓对话》164期、《新闻前沿》52期。

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清退办公用房4408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55%,公务用车进一步规范。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基本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的拼搏奋进,换来了累累硕果。过去五年,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大局,用跨越赶超的目标激发动力,用开拓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发展,让一个个项目变成了经济的增长点、一件件实事变成了群众的受益点、一项项工程变成了发展的着力点。五年间,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殊荣70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接力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勤劳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驻蒙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蒙城建设的各位投资者和关心支持蒙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好蒙城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不动摇,紧抓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向改革要办法,向创新要思路,扩大对外开放,不断积蓄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必须扭住发展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攀高比强,突出“快、好、高”,在全市、在皖北、在全省范围内找目标、定标杆、争先进,持续壮大总量、提升均量、优化质量。必须改善民生不懈怠,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千方百计改善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出行等各方面条件,让全县人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苦干实干不停步,坚持少说多做、勤勉工作,始终按照县委提出的“狮子型”、“老黄牛式”干部标准,面对挑战与困难,不争论、不回避、不退缩,努力做到苦干实干、善做善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蒙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服务能力不强,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三大目标”,指明主攻“三大产业”、打造“三大中心”的发展路径,描绘建设“六个现代化新蒙城”的美好蓝图。新一届政府将一以贯彻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升标杆、加速赶超,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主题,勠力同心,宵旰图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把蒙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经济增速全市领先、经济总量全省进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8:41:41,工业化率达40%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突破2.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心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实现地更净、路更畅、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双创基地、孵化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促进100家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工程,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达68%以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

(二)坚定不移推进协调发展,全力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

充分利用皖北六市中心节点的独特区位,加快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城乡规划提升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基本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覆盖。大力实施城乡管理提升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建设涡河生态经济带,创建北淝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芡河下游湿地公园。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循环产业体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行动,深入开展“减排、压煤、降尘、治车、禁烧”综合治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四)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全力塑造合作共赢新模式。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确保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加快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推进亳蚌、阜淮快速城际铁路和亳蒙高速公路、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客运场站建设工程,建成涡河蒙城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入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洼地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推进共享发展,全力增加人民生活新福祉。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认真落实 “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完善教育、文化、就业、养老、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落实“三位一体”信访工作责任制,构建三级信访责任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预防和杜绝各类较大事故发生。加强“法治蒙城”建设,积极打造法治政府。持续开展 “平安蒙城”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各类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十七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业强县,努力在推进提质增量上取得新成效。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始终紧盯三大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确保三大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扶持江淮安驰公司引进乘用车高端产品,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进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丹阳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扶优助强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设4.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完成孵化园一期工程,培育强英鸭业等农产品全产业链企业,引进落地食品加工企业15家。推进灵感科技智能家居、金福瑞红木家具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实施“三小”培育提升工程,持续抓好“千名干部联系帮扶千家企业”活动,用好2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提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采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发展。大力引进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项目,加快推进中锐科技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建成中森绿能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加快上海电气秸秆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深圳拓邦锂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亿元,增长30%以上。深入实施专利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5件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政策,围绕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物流、税负、权证化等内容,打出企业减负“组合拳”。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申报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2个。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增加振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确保全年在保余额不低于8亿元。继续做好中小微企业过桥续贷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周转资金达到8.3亿元,扶持企业不少于130家。用好“政企直通车”微信平台,穷尽办法、倾尽所能、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重点扶持筑梦社区、青年创客空间发展,鼓励蒙城老乡返乡创业、青年学子就业创业,确保新增私营企业5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5000户以上,新转化落地返乡创业项目300个。

(二)聚焦现代农业,努力在促进强农富农上取得新成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6.5亿斤。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奖补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专用品牌粮食面积65万亩、各类瓜果蔬菜和苗木花卉面积54万亩,打造立仓、岳坊万亩莲藕基地。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新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重点扶持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家。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样化步伐,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5个、产品认证1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2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家庭农场22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加快建设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基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加快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10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河湖试点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完成陈桥闸除险加固工程、港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港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水利智能化工程、农田治理工程、地头沟疏浚工程。新建加固小型水闸22座,整治河沟76条。继续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500亩,补充耕地4000亩,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32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

(三)聚焦三产升级,努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上取得新成效。

繁荣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统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店、酒店及特色餐饮等业态,加快构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业零售网点、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皖北农机大市场、二手车市场推进力度,支持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运现代物流园运行增效。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点向农村延伸。实施成品油布点规划,合理布局乡镇加油站点。深入推进“新网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40家。

培育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业。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深化“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不低于6.5亿元。继续实施“532”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到6000万元。推进“税融通”业务全面开展,发放贷款2亿元。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安徽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规范民间投融资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确保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60家,实现线上销售3亿元以上。借助阿里巴巴·亳州馆、“菜大师”等线上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新建30个村级淘宝网点,依托“菜鸟物流”和邮政物流,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深入挖掘庄子文化、史前文化、楹联文化、涡水文化资源,做好庄子故里等商标注册工作,进一步提升“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内涵。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以“亳州文化旅游年”蒙城系列活动为契机,举办第八届华东六省曲艺大赛、第四届养生美食文化节、2017年淮河文化暨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营销,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大力推进多彩橡树产业园、九九慢城良种杜仲产业化基地、“乡愁·老集村”、 “老烟厂1896”等项目建设,启动尉迟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坛城北蒙故城考古发掘工作。争创全省旅游乡镇1个、旅游示范村2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积极建立养老消费机制,做好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试点工作,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创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点3个。

(四)聚焦城乡建设,努力在提升功能品位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完善城乡规划。结合高铁站选址等重大项目布局,启动《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工作,调整完善《蒙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和老城区、涡北片区、开发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合理化配置。全面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编制18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全域旅游和特色乡镇规划。强化各项规划与重大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新建东光路等19条道路20公里。实施森林公园西片区、城南新区水系绿化等工程。建设图书馆、档案馆、第三水厂、乐土驿站、广电中心等项目。推进南华苑北区、望月小区B区、东光小区等6个保障房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工建设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涡河景观带城区段一期工程,改造山桑路、宝塔路、嵇康路、北蒙大道,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1公里,新建停车场10个,修建公厕25所。启动庄子小区、干鲜果大市场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水电路网等配套功能。实施棚户区改造10700套,完成421套公租房续建任务。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四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县改市”。

着力打造美丽镇村。全面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成区整治和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15个省级中心村、5个市县级中心村建设。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特色小镇1个。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X032许凤路、X034蒙阚路、G237蒙城段路面改善工程,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670公里,改造农村生产危桥100座、公路危桥27座。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快马沟、芦沟、西长沟等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15家禁养区养殖场搬迁或关闭任务,实施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PM10平均浓度优于省市下达指标。深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增绿、增效” 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2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5个和省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2个。

(五)聚焦项目引领,努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取得新成效。

狠抓招商引资。继续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动摇,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厂房、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持续招大引强引新。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汽车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加强与重点区域商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实行借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工业招商,持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步伐,全面提升招商实效。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30亿元。推行招商项目评审制,严格合同管理,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狠抓项目建设。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工作机制。紧盯32个省市重点续建项目和4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紧盯职教中心、森林公园慢行步道、鲲鹏路改造等113个政府投资项目和昌盛日电、上海电气等34个社会投资重点项目,定责任主体、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成。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统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筹措、用地报批等关键环节,完善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全力破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障碍。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加快220千伏乐土变电站、110千伏庄周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涡河五桥及东外环工程,推进亳蒙高速公路、涡河四桥及北外环工程等重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园区转型。以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引领,继续推进道路、电力、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类项目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确保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实施“两区”道路亮化工程、供电保障工程,开工建设邻里中心。加快推进9.6万平方米的创业园标准厂房二期工程,完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设容积率等政策规定,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推进大顺化纤、博鸿纺织、润达家具等企业重组工作。深入推行入园企业“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六)聚焦改革创新,努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取得新成效。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以减权去利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动态调整权力、责任、行政收费、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五个清单”,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实现“放管服”有机统一。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双告知”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施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从严规范招投标行为。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提升编制使用效率。

深化财政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科学、公平、规范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领域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创新国有资本运行机制,支持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成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管理等公司,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向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企业债、私募债,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展“劝耕贷”试点工作,促进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贷款额达到2亿元。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让农民获得更多集体资产收益。继续以发放“两书一证”为抓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白杨林场改革工作。

(七)聚焦脱贫攻坚,努力在实现精准脱贫上取得新成效。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落实“六看六确保”、“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坚持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求,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加快户脱贫、村出列步伐。动态完善“四个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措施大全,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精准退出和返贫预警机制,完善巩固脱贫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从严执行脱贫责任考核制度,健全帮扶网络,压实镇村责任,实行逐户销号,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继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以“小集中”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建设村级小型光伏电站,改造贫困户危房2000户,完成贫困村道路、电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力度,着力破解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难题。推进社保兜底脱贫,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4310元。

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积极用好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抓好县级配套,县财政预算配套扶贫资金5600万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当年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出的40%以上、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以及压缩出的行政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工作。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多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工作。

(八)聚焦民生福祉,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0人。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等五项保险的社会覆盖面,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力度,优先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村小提升”和“全面改薄”工程,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扩大农村学区制和城区教育联盟试点范围,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开工建设三阳路小学、南附小政通路分校、三义中学、坛城中心小学等1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公办学校初高中分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鼓励民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加快社会办医发展步伐。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加快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启动 “安徽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打造“15分钟健身圈”,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强化统计管理,完成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三位一体”信访工作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预警机制,打造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深化“平安蒙城”建设,建成视频数据平台及智能交通系统,完善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村级综治维稳信访站建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积极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持续推进“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挂牌督办等工作,预防和杜绝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双拥共建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统筹抓好物价、气象、人防、地震、残疾人、外事、侨务、地方志、民族宗教、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记宗旨、夙夜在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讲看齐、见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切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恪守为民宗旨。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畅通诉求渠道,全面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认真做好热线办理工作,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勇于实干担当。牢固树立“干必争先、干必一流”的意识,始终保持敢挑“千斤重担”的志气。紧盯“四个点问题”,坚持“四化三可”,以目标为引领,以清单为抓手,画出“路线图”、制定“施工表”,做到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是冲刺。永葆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三十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宏伟的目标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同心绘就。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3336”发展战略: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目标”;主攻汽车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产业”;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三大中心”; 建设产业先进、城乡协调、充满活力、生态文明、人民幸福、民主法治“六个现代化新蒙城”。

2.四督四保:即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

3.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是指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厘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管”是指政府部门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是指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降低市场主体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4.五证合一:指整合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人社部门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部门统计登记证,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改革。

5.一照一码:指由工商部门直接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6.两证整合:指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7四个点问题:指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制约长远发展的难点问题。

8.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9.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0.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体现的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11.“4321”新型政银担:2013年以来,安徽省创新财政投入,在全国率先构建政策性担保体系,开展“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对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出现的代偿,由原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合作银行及地方财政按4:3:2:1的比例分担。

12.“532”政银险保证保险:指为满足小型微型企业、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和城乡创业者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小额融资需求,由借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银行以此作为主要担保方式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一种业务模式,一旦发生代偿,保险公司、政府与银行按5:3:2的比例承担贷款本息损失。

13.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4.双告知:即工商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企业发放营业执照后,企业需要取得相关审批才能从事经营活动,工商部门对商事主体和相关审批部门必须实行告知制度。

15.劝耕贷:是由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探索推出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主要服务对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6.六看六确保:一是看扶贫对象准不准,确保目标数据要实;二是看项目安排准不准,确保“五个一批”帮扶举措要实;三是看资金使用准不准,确保保障举措要实;四是看措施到户准不准,确保政策落地要实;五是看因村派人准不准,确保责任到位要实;六是看脱贫成效准不准,确保质量进度要实。

17.四个全覆盖:指脱贫全覆盖、监评全覆盖、防逆全覆盖、责任全覆盖。

18.四个清单:指脱贫攻坚工作制定的已脱贫户、巩固期贫困户、政策兜底贫困户和重点帮扶贫困户清单。

19.八大工程: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质工程、农村幸福安居工程、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工程、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金融扶贫和信息化工程、农村生态保护工程和强基固本工程。

20.四化三可:即实化、量化、细化、具体化,可比较、可检验、可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