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003178357/201601-00340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名称: 蒙城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16-01-21 发布日期: 2016-01-21
索引号: 003178357/201601-00340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名称: 蒙城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文日期: 2016-01-21
发布日期: 2016-01-21
蒙城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21 00:00 信息来源:蒙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元月7日在蒙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蒙城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孔祥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回顾和“十二五”发展成就

201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困难,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努力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收入21.68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4200万美元,增长4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完成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3家,位居全市第一,总数达到203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0%;工业用电量达3.6亿千瓦时,增长12.2%。汽车制造、煤炭煤电、轻纺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2.5%。江淮安驰公司实现整车销售30500台、产值14.8亿元、税收6922万元。尚水服饰、信合汽车、欣瑞特木塑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认真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扎实推进“小巨人、小太阳、小种子”培育提升工程, 100余家“三小”企业不断壮大。千方百计解决要素制约,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123亩,政策性担保融资32.6亿元,帮助企业联系用工5000余人。积极引导企业进入“新三板”和省股转系统上市(挂牌)融资,安旺门业等7家企业挂牌工作有序推进。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年粮食总产133.6万吨。建设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村(片、场)10个、面积10.5万亩。完成“一户一块田”合并承包土地165万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实测面积180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3家,实现产值80亿元。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社419家、家庭农场355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新增规模养殖场(户)267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75%。建立物联网四类行业应用系统和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互联网+农业”得到示范应用。农机总动力达到252万千瓦,位居全市第一。农业基础设施更加牢固。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10.47万亩。新建及加固涵闸33座,完成中小灌区治理4万亩,疏浚大中沟95条,新打恢复机井3404眼,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建成县乡商贸流通配送中心及连锁店6个。成立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竣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蒙城,线上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编制《庄子文化建设概念性规划》、《蒙城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竹海湾生态农业示范园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举办第二届庄子养生文化美食节,被授予“安徽省美食之乡”称号。新发地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正式运营,成功举办2015亳州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5万平方米,完成虚拟实物安置368户。

(二)持续深化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管理改革统筹推进。全面完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涉企收费清单、政府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发布。深入实施商事登记“三证合一”、“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改革,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467家、个体工商户5738户。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家亳州”APP推广应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完成卫生和计生部门合并。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模式,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贯彻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财政税收政策全面落实。贯彻执行《预算法》,全口径预算体系逐步完善,实现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全覆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收回资金2.47亿元,用于教育、卫生等民生支出。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积极争取新增及置换债券资金11.18亿元,债务展期3.18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认真开展“营改增”试点,全年减税7047万元,企业税负进一步降低。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成立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力度,获批全国首期整体城镇化贷款。设立“兴蒙一号”基金12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加快推进污水处理项目PPP运行。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药都银行蒙城支行正式营业,“我要贷款”平台投入使用,发放“税融通”贷款1.01亿元、政银担合作试点贷款2.66亿元、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2.57亿元。收回农商行不良贷款9421万元。完善对公存款分存制度,调动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性,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1.1亿元,贷款余额141.2亿元,存贷比60.5%,新增存贷比67.2%。

(三)紧抓项目带动,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引进内资255亿元,增长21%。新签约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60.4亿元。新开工项目16个,协议总投资57.3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5亿美元。投资5亿元的鑫元汽车冲压焊接件、投资2.2亿元的讴神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资25亿元的北汽兴东方(蒙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投资8亿元的强英鸭业养殖加工、投资1.5亿元的宝业住宅产业化等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9亿元的北方国建管材、投资3亿元的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等项目签约落地。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年实施中央投资项目35个、省市重点管理项目58个、政府投资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125.6亿元。职教园区一期、阳光花园小区、广运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成使用,望月小区A区、十里小区二期、阳光小区二期等一批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推进,江淮供应巢、上元新型家居等项目加快建设。济祁高速永利段建成通车,S307线一级公路蒙城西段基本建成、东段开工建设。谋划储备项目456个,总投资960亿元,其中PPP项目9个,投资50亿元;涡河蒙城枢纽等重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新入驻各类企业15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2亿元,实现税收5.05亿元,被评为亳州市汽车产业人才集聚示范区。采取政府和社会多元投资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9.7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本建成,5.6万平方米的返乡创业园和6.8万平方米的轻工产业园投入使用。落实双向约束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完成土地使用税征收4300万元,依法收回雅泰服饰、天缘太阳能、财富汽车、雨润食品项目闲置土地,成功重组湘工工具、宏基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四)坚持建管并举,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坚持以总体规划为引领,努力打造具有皖北水乡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全年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项目25个,完成投资15.7亿元。完成房屋征收23万平方米、土地4900亩。建设三阳路、齐山路等道排工程29公里。鲲鹏公园、三义路小学、高速出口周边绿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二中高中部、行政服务和基层服务平台等项目进展顺利。投放城市公交100辆,开通公交线路7条。修建老城区小街巷道路100余条,安装维修路灯4621盏,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

镇村发展持续加强。编制完成14个乡镇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美丽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篱笆镇代园村等7个省级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乐土镇双龙村荣获“安徽省2015年绿色村庄示范点”称号,范集工业园区韩寨村被评为安徽省2015年美丽宜居村庄。 完成县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21.8公里,建成村级道路网化工程50公里,改建维修农村危桥39座,大中修县级公路45公里。完成成片造林4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58公里;成功创建双涧镇、范集工业园区2个省级森林城镇,小涧镇花园村、许疃镇赵集村等8个省级森林村庄,我县被授予“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城乡管理力度加大。大力开展城区“四大秩序”专项整治,实施周元路、商城路弱电下地工程,新建停车场5个、农贸市场1个,清理占道标牌1250个,建设交通视频监控点200个。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垃圾杂物3.6万吨,整治沟河154公里,规范门头标牌2000余块,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位居全市第一。持续推进“九城同创”,国家园林县城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完成验收,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五)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30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2.13%。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700套,棚户区改造3395套,农村危房改造1900户。新增敬老院床位260张,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82.7%。新增城镇就业8276人,农村转移劳动力2854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8.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62.33万人,发放养老金1.73亿元。落实新农合补偿资金4.39亿元、大病保险补偿资金1309.42万元,新农合参合率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5.48%。解决农村23.4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11372人。核查全县贫困人口信息,编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精准扶贫项目49个,减少贫困人口15050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财政性补贴资金4.68亿元。

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中考优秀率、高考本科达线率均居全市第一,职对口高考本科升学率全省第二,成为全省第二批唯一入围的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创建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5所、幼儿园18所,完成50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被中央媒体报道,在全国推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楹联论坛和全省第二届曲艺创作研讨会,被授予“中国硬笔书法之乡”、 “安徽省曲艺之乡”称号,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大力开展“书香蒙城”建设,深入推进“书香村居”建设,组织宣讲1400余场,受众近40万人次。卫生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县域医共体试点深入开展,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受理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136起,清欠农民工工资1.49亿元。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建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分管领导+主管单位+属地”信访包保化解责任机制,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建设进一步规范。“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庄周办事处十里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城关镇、庄周办事处、许疃镇被命名为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乡镇,板桥集镇李楼村等12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村(社区)。

同时,密切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文联、科协的联系,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干部、人防、编制、人事等工作有序推进。统计、粮食、物价、供销、体育、广播电视、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红十字、通信、邮政、电力、烟草、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加强自身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建成网上办事大厅,累计受理事项28.1万件、办结27.8万件。主动接受县人大监督,支持县政协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5件、政协委员提案204件。坚持效能督查通报制度,民主评议“百名股长”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队)深入开展。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下降11.5%。持续加大审计力度,实现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完成村级经济责任审计105个;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108个,审减额8860.6万元。不断强化行政监察,受理信访举报492件,给予政纪处分87人。庄周办事处被评为第六批省级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过去一年的发展,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团结一心,扎实苦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114.76亿元增加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27.5:37.1:35.4调整为22.8:38.5:38.7;财政收入由8.21亿元增加到21.6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由39家增加到203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5.1亿元增加到48.5亿元,年均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由54.5亿元增加到175亿元,五年增长2.2倍;开发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拓展到17平方公里,五年增长3.3倍。

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编制城乡建设各类规划20余项。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5万人增加到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5%提升到42.5%,基本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蒙城”规划目标。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全省第二届文明县城,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县”称号。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6个、生态村8个,建成省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13个;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46个80.9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累计投入民生口径资金175.5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9.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6.36万人,实现下岗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2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39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部实施,累计参保18.5万人次。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惠及群众251.61万人次。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8989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528.17万元,惠及4445户住房困难家庭。解决农村73.1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实现20个贫困村出列,减贫4.33万人。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1.94倍。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统筹发展,累计投入教育经费59.1亿元,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安徽省教育强县。文化事业取得实效,成功创建第二届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被列为全省君子文化建设试点县,连续4年居全国上榜中国好人第一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2项,取得科技成果31项,授权专利822件,成功创建安徽省科普示范县。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被评为全国首批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

各位代表!

五年来,我们风雨磨砺,苦干实干,谱写了蒙城发展的美丽篇章;我们突破常规,积蓄后劲,打下了加速崛起的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关心支持蒙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不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特别是镇村经济比较薄弱;社会管理水平不高,民生保障相比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少数公务人员工作作风有待改进,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干部存在腐败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根据县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组织编制了《蒙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蒙城,奋力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经济总量全省进位、经济增速全市领先,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350亿元、冲刺4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突破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6.8:41.9:41.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紧密结合县情,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努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建成全省经济总量强县。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突破2.5,努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农业装备制造2个“百亿”产业集群。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统筹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一尊重”、“五统筹”战略思想,把城市发展摆上全局位置。按照“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要求,探索和实践“多规合一”。以“九城同创”为总抓手,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加快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到2020年,县城人口集聚45万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基本建成,老城区环境明显改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加快推进美丽集镇建设,改善镇区交通、经营、卫生、建筑秩序,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镇、田园风光乡镇。持续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国学经典“六进”活动,扎实开展“书香蒙城”建设。积极推进“县改市”。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面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大气、水、土壤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五水共治”行动计划,实施抓节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工程。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努力实现“凡土必绿、凡地必净、凡水必清、凡村必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森林村镇创建行动,努力让蒙城的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坚持开放发展,塑造合作共赢新模式。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协同战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大力开展引资、引才、引智工程,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招商引资年均增幅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10%以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人民幸福新家园。进一步完善发展为民的长效机制,继续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每年办成一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实事好事。完善教育、就业、食品安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五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要求,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到2018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全部出列。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工作,深入推进“法治蒙城”、“平安蒙城”建设。

各位代表,对于上述目标,我们将按年度进行分解细化,认真加以落实。我们坚信,只要咬定目标,坚定不移,扎实苦干,勇于创新,全面建成小康蒙城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三、全力抓好2016年各项工作

2016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经济新支撑。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基金、落实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编制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北汽兴东方(蒙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抢抓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整车和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加快上海电气秸秆电厂建设,促进国能电厂实现设计产能。加速推进宝业住宅产业化项目,大力培育新型节能建材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完成专利申请及授权600件。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创建安徽省著名商标6个。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出台加快发展特色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三小”培育提升工程,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0家。立足产业基础,强化政策引导,重点扶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及智能家居、纺织服装和康乐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大力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培育产业工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完善企业进入主板、“新三板”、“四板”挂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全面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着力在降低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全年新增中小企业6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5000户以上,工业“个转企”100个以上。

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修编开发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顺应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实施道排工程、输变电工程、绿化工程,开工建设邻里中心、食品工业园配套设施。开展开发区企业(项目)重组提升攻坚年活动,推进建成企业达产增效,“僵尸”企业重组盘活。引导城区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工业项目相关政策,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实现税收6.5亿元。

(二)主攻项目建设,增强加快发展新活力。

始终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坚持开放带动,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一招”,落实“一票肯定”、非公职引荐人奖励等制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实施“引凤还巢”工程,确保全年实际引进内资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力争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继续推行县级领导牵头招商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信息搜集洽谈、项目服务全程跟踪制度,加强与产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互动交流,努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与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加快招商方式和引资模式“双转型”,从引项目向引“管理+技术+资本”转变,从注重数量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

深入推行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四督四保”。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紧盯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境评价、并联审批等环节,畅通项目审批落地推进“绿色通道”,保障省市重点计划新开工项目按期开工。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对江淮供应巢、北汽兴东方(蒙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在建项目,实施全方位过程管理,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推动项目早竣工。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建立竣工投产运营项目数据库,帮助企业搞好供需衔接、提供信息服务、落实政策支持,推进项目早日达产达效。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积极做好涡河蒙城枢纽、客运枢纽站、S203线和S305线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完善“十三五”重点项目储备库,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全年新增储备项目总投资8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不少于480亿元。

(三)统筹城乡建设,打造环境优美新城镇。

深入推进“九城同创”。坚持把“九城同创”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抓手,全面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市容市貌整治等6项工程,力争完成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争创工作。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智慧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推进视频数据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加大城市扬尘治理和渣土车管理,提高城市清洁水平;建立智慧交通体系,提高城区车辆通行效率;实施城区水系截污和控制系统建设;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秸秆焚烧、燃煤锅炉专项治理;认真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

突出中心城区建设。高标准完成老城区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开工建设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实施仁和路等20条26公里道排及亮化、强弱电等配套工程,建设啄沟、横四河等水系景观,新增中心城区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第三水厂,全面改造居住小区供水、供电设施,根本解决城区用水、用电问题;开工建设南华苑小区、六里小区东区、阳光花园B区等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职教园区二期、六中高中部、三义路中学、三阳路小学、永兴路小学和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文化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改造老城区小街巷道路115条,新建停车场6个,改扩建一中体育馆、二中初中部、城关六小,新建庄子小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扩大虚拟实物安置规模。

统筹推进镇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着力优化镇村发展空间,打造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修编《蒙城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编制村庄农房室外建设环境和基础设施导则图集。继续抓好2015年度8个美好乡村建设,启动2016年度15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同步推进岳坊、乐土等美丽集镇建设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建成区整治工作。实施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升级改造工程、蒙阚路和许凤线蒙城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县乡公路9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加快配电网建设,完成年度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任务。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争创省级生态乡镇2个。加大城乡“增绿、增彩、增果”力度,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6个。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夯实农业基础,打造现代农业新体系。

实施绿色增效转型工程。紧紧围绕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施绿色增效转型工程。全县小麦面积稳定在153万亩、玉米面积150万亩以上,完成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面积15万亩以上。每个乡镇培育发展300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1家。加快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10个。各类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开展养殖业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行动,创建畜牧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

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设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面积50%以上。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2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编制食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加快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园区、国家级黄牛及其制品(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96。发挥新发地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引领带动作用,走“基地+农户+市场”之路,力争培育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10个。创建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积极争创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投资1.4亿元,加快建设小型涵闸、蓄水坝等“八小工程”。实施北淝河洼地治理二期工程,抓好陈桥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两证一书”发放工作,开展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抓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实施工作,确保复垦利用土地不少于2000亩。谋划布局特色经济林产业,积极争取生态能源型杜仲木本油料项目。完成成片造林3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00公里。继续完善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实现农民与农业专家网上互动交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40万亩,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农机总动力达到26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

(五)做大三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新空间。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充分发挥地处皖北六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依托新发地、红星美凯龙、广运物流、汽车会展中心等专业市场载体,不断壮大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产业,扩大市场辐射能力。鼓励支持基础好、资源广、积极性高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突出抓好医药物流园建设,谋划建设农机市场。完善商业网点布局,科学规划便民消费网点,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连锁直销店,新增销售额超亿元企业或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2家,新改建县乡农贸市场3家。持续抓好外贸进出口,全年新增出口实绩企业4家。着力发展代理评估、家政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域外金融机构落户蒙城,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营业网点,确保全年新增贷款28亿元。进一步壮大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规模,成立国有小贷公司和投资理财公司,力争发行企业债券8亿元。做大做强振兴担保公司,实现注册资本金4亿元以上。深入开展“4321”政银担合作试点和“532”政银险试点,全面开展 “税融通”业务。规范民间投融资,惩治非法集资行为。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引导电商企业集聚发展。继续扩大农村淘宝项目村点覆盖面,推进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实现线上交易额2000万元。积极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力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继续打好“庄子文化”、“楹联文化”、“尉迟寺文化”三张牌,启动蒙城优秀文化发掘工程,加快省级庄子研究会建设,扎实推进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旅游景点管理体制改革,组建蒙城县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标识系统。出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奖励扶持政策,继续完善竹海湾农业示范园、润果生态园、京徽蒙休闲农业示范区,统筹设计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等旅游线路,大力开展蒙城一日游、乡村游等活动。依托“安徽省美食之乡”品牌,探索出台本土美食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庄子养生美食文化,积极推动本土美食走出蒙城、享誉全国。出台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健康养老、健康养生服务品牌。启动医养中心建设,推动老年护理、康复等服务业发展。

(六)高度关注民生,营造和谐发展新局面。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扶贫开发“四项清单”为抓手,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战场,按照“五个一批”的脱贫模式,进一步摸清扶贫对象,找准脱贫路径,细化帮扶措施,确保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86万人,实现20个贫困村出列。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完善政府投入、金融支撑、对口帮扶等机制,有序推进光伏扶贫、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夯实脱贫帮扶网络,确保每个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全面执行“以提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包保人员不撤出。

认真办好民生实事。财政投入28亿元,其中县配套8.7亿元,全力实施好32项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加强政策扶持和困难帮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贷款扶持、拓展公益岗位、优化创业平台,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创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700个,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育有补助,工伤有赔偿,失业有救济”。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积极化解遗留问题。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扶助关爱“五保”老人、低保户、流浪乞讨人员等城乡特殊困难人群。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均衡教育发展。全面完成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改薄”年度任务,开工一批乡镇中心小学、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成高初中分离办学,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制,完善城区小学联盟办学,推进教育“管评办”分离,实行学校后勤保障社会化。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建立校长和中层干部任职交流制度,畅通教师补充渠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工建设乡镇教师周转房600套。加大“书香蒙城”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国学经典“六进”活动。加强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场馆使用率。启动中国曲艺之乡、安徽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农村中医药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强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升双拥共建水平。继续加强统计、物价、气象、人防、地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外事侨务、工商联、文联、科协、人事、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体育、广播电视、红十字、通信、邮政、电力、烟草、公积金管理等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努力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以“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为目标,建立全县信访接待中心和调处中心,实行县领导预约接访和律师陪同接访制度;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继续实行“三位一体”包保化解机制,深入推行“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扎实开展“黄赌毒”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范乡镇(村)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管理,巩固无邪教示范县创建成果,不断深化“平安蒙城”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深入推行欠薪、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巩固县、乡、村三级“五个全覆盖”,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期盼,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始终以“狮子型”干部的闯劲、“老黄牛式”干部的韧劲,推动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强化勤政为民理念。坚持群众观点,践行“三严三实”,永远秉持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少坐办公室、多到一线去,少迎来送往、多深入基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对口帮扶、 “企业接待日”、“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紧盯政府岗位责任目标,建立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进一步整合“联络、督查、调度、考核”等工作力量,制定任务书,划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从严、从实、从快推进工作,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恪守依法行政准则。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以“四项清单”规范政府行为,保证权力阳光运行。全面启动“七五”普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协商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强政策执行的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坚持用法律观点分析问题,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强化网络问政,办好“县长热线”和市民论坛,接受公众监督。

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准确把握政府工作规律,坚持发展需求导向,勇于革故鼎新。政府全体人员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的精神,努力在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探索新办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加快政府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网上办事大厅流程,全面构建县级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网络平台。继续深化财政投融资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继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筑牢清正廉洁防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以“在路上”的心态、“管到位”的常态、“严到份”的状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和完善用权、用地、用钱行为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察,用好审计利器。加大对重点领域、重要资金、重大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确保政府性投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全覆盖,积极探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严控制行政成本,压缩“三公”经费,公开政府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严肃查办侵犯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把人民的期望化作前进的动力,把崇高的使命化作积极的行动,崇尚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小巨人、小太阳、小种子”培育提升工程:“小巨人”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小太阳”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50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小种子”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00—20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按照梯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办法,逐步壮大各类企业规模,实现总量扩张。

2、虚拟实物安置:与实物安置、货币安置同为安置方式的一种,是把被征收人应安置住房和其它应得补偿折算成货币,由征收人发放等额购房券,被征收人用购房券自行购买商品房进行安置。

3、税融通: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

4、“4321”政银担:针对安徽省内小微企业提供的单户2000万元以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代偿,当地承办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再担保)、合作银行、地方政府财政按4:3:2:1的比例承担贷款本息损失。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城市建设“一尊重”、“五统筹”: “一尊重”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五统筹”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7、多规合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衔接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8、国学经典“六进”活动: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

9、三品一标:“三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是农产品地理标志。

10、八小工程: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闸加固和新建、中小灌区改造、塘坝清淤扩挖、河沟清淤整治、机电井修复和新建、末级渠系建设、小型蓄水坝建设水利工程。

11、“532”政银险:为满足小型微型企业、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和城乡创业者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小额融资需求,由借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银行以此作为主要担保方式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一种业务模式,一旦发生代偿,保险公司、政府与银行按5:3:2的比例承担贷款本息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