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蒙城县政府(办公室) > 经济运行情况
索引号: 11341622003178461W/202312-00031 组配分类: 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机构: 蒙城县统计局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 公民 / 公告
名称: 蒙城县2023年1-11月份工业经济分析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2-26 发布日期: 2023-12-26
索引号: 11341622003178461W/202312-00031
组配分类: 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机构: 蒙城县统计局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 公民 / 公告
名称: 蒙城县2023年1-11月份工业经济分析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2-26
发布日期: 2023-12-26
蒙城县2023年1-11月份工业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26 10:18 信息来源:蒙城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1-11月份,我县151家规模工业企业(当月新增3家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5%。


1.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1-11月份,全县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增长9.6%,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在三县一区位居第二,较1-3月份、1-6月份、1-9月份分别收窄9.9、12.8和3.3个百分点。


2.两大门类一增一降。1-11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2%;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供应及电力数据生产反馈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0.6%。

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2家,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3%,高于全市60.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

4.主导产业支持有力增长。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1-11月份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5.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7%。

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共28家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4.7%,其中13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9.62%。

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共49家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6.47%,其中同比正增长的有28家,下降21家。

新型建材家居产业共33家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9.8%,其中同比正增长的有17家,下降16家。



二、我县工业经济存在问题

(一)企业体量总体偏小,结构不优,大而优的企业仅有一家。我县1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23年1-11月产值20亿元以上企业有1家,10亿元以上企业有3家,亿元以上企业27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17.9%,这17.9%规模工业企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4%。

(二)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不佳,链条短,产品加工层次不高,缺乏竞争优势。目前蒙城县主导产业多数是传统产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少,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不明显。汽车产业仅有江淮安驰规模较大,目前看,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距离发展成为百亿级汽车产业的目标相差甚远,除江淮安驰外,其他主要是汽车内饰、汽车零部件企业等低端配套产业,缺少汽车电子等高端零部件生产企业。

(三)新增规模企业培育缓慢、体量不大、质量不高,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2022年年度新增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以服装、建材为主,户均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新增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体量不大、增长较弱,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的状况。

三、壮大我县工业经济的建议

一是引进企业抓精准,持续注入发展源头活水。既要坚持招大引强,也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为主导产业的扩量提质增效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是推动重点工业在建项目落地见效。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高质量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投产进度,对照合同约定的建设周期,严格把控优惠政策兑现的约定时间节点,促成在建工业尽快建成投产。

三是抓紧培育新的规上企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积极宣传小升规对企业成长和经营方面带来的益处,对照上级部门关于申报规模企业的具体规定,结合企业现状分析达规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预判企业达规周期,指导企业制定升规计划。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帮助企业化解资金难题,同时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助推小升规企业孵化进程。

五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快速膨胀规模,努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六是强化“龙头+配套”。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态圈,推动集群依托主导产业建立产销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对接、集中互采、协作配套等“携手行动”,不断提升近地化配套率。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七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完善集群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