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蒙城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战略部署,巩固拓展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及《蒙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蒙城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蒙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指导全县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规划范围为全县,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工作对象,兼顾其他人口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蒙城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团结上下,万众心战贫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走精准、特色、可持续减贫之路,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开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为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脱贫攻坚成就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18年底,全县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退出省级贫困县,成为全省首批四个摘帽县之一。2020年底,全县8630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期的7.04%降至0,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国办系统数据质量、扶贫宣传效果等位居全省前列,扶贫模式被中央二套、《中国扶贫杂志》《安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扶贫产业效益彰显。2020年,贫困群众产业就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76.7%全县参与四带一自新型经营主体7182,带动2.1万贫困户实现增收。培育出黄金虾”“致富藕”“出口菜”“有机稻等特色富民产业,特色种养业实现贫困村全覆盖59个贫困村主导产业达到省产业标准,12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形成了以种养蔬果药为重点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电商扶贫成果丰硕,开展贫困户电商培训2900人次,开设贫困户专项电商网点6个,吸纳贫困户务工312人,培育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5个、电商示范村14个,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乡村旅游持续发力,连续三年举办梨花节、樱花节等节庆活动,带动贫困户增收30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扶贫收益惠及16940户贫困户。消费扶贫取得实效,建成扶贫地方馆2个、扶贫企业馆3个、扶贫专区4个,147个扶贫产品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村集体经济增长迅速,2020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35.2万元,较2016年增长13.5倍,超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从0个增长至58个。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施贫困地区民生类项目20个,惠及86300名贫困人口。就业帮扶成效显著,年均安置贫困人口40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覆盖率90%以上,就业扶贫驿站建设获评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之一。教育学籍系统、建档立卡扶贫系统双系统、双核实排查比对深入开展,实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全覆盖、无遗漏,发放各类教育资助9.16万人次。健康需求得到保障,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和大病集中救治完成率100%,基本医疗费用和慢性病实际补偿比分别超过91.1%95.5%,荣获全省首批健康脱贫示范县称号。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设施全面改善,“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新建农村公路4409公里,实现村村通”“庄庄通直达公交线路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城乡道路客运公交化通车率、运营率100%。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完成改厕6.85万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乡镇政府驻地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清洁村庄验收达标率98.6%,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第二节 脱贫攻坚经验

一、织密党建网格,推进责任落实

用活党建+”三个三分之一党群议事法,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自然村中心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五级党建网格管理体系,融入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网格员2.6万余名,包联群众32万余户,有效解决农村无人管事”“无力抓事问题,形成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攻坚之势。以农村自然村、城市小区楼栋为单位,开展片组邻划分,形成村党组织书记联片、片长联组、组长联邻、邻长联群众的工作包保机制,有效解决基层人少事多问题。成立专项行动战时指挥部,抽调人员,实行集中办公,设立一办三组,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下沉一线  

二、创新扶贫模式,增强发展后劲

推进互联网+扶贫模式,创新建立信息比对共享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整合部门数据,形成全县统一、数据集中、互联互通、动态管理的脱贫攻坚大数据比对分析工作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数据信息四个一致。创新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推动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智能信息化建设,实现光伏电站资产安全、运行高效;按照板下无闲置,种养增收益思路,充分利用板下土地资源,种植果蔬、药材,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创新农事托管服务,搭建集供、耕、种、管、收、售一体化综合农业服务平台,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创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搭建新型土地流转平台,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形成了户均一块田新型经营模式,被评选为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之一。

三、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

围绕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构建了“1+20+16”全覆盖扶贫政策体系,确保扶贫全覆盖。坚持从细处着眼,找准穷根,创新开展两册一审,坚持三堂会审,形成了一套精准化管理、全覆盖帮扶的精准运行模式建立“3332”工作推进机制,明确3大类1050个具体任务,精准发力,保障举措落实。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全面开展三个一个都不能保证基础信息一个都不能错、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差、政策落实一个都不能缺完善精准退出机制,严格执行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评议、公示、公告程序,实现精准退出科学、有序、合理、零误差。

四、坚持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按照定点定向原则,构建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多元扶持资助政策体系,开展残疾适龄儿童送教上门活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结合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等产业,通过科技下乡、送培训上门、田间地头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靶向型、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举办脱贫致富之星”“优秀致富带头人”“优秀帮扶企业(社团)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主体带动脱贫热情。营造良好脱贫氛围,依托农民文化礼堂,推行文化下乡,创作接地气的扶贫文艺节目,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

五、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包工作制度,严格执行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帮扶村捆绑、包村帮扶单位与被帮扶村捆绑、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捆绑三捆绑、三挂钩责任机制,压实各方帮扶责任。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组织扶贫项目认领认捐;以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商贸流通、资产收益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形成上下一心,齐力攻坚的脱贫氛围。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国家决策部署明确发展新指引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强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政策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用依旧强劲,利于蒙城县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夯实发展基础,稳步向乡村全面振兴迈进;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蒙城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二、重大战略叠加释放发展新红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北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在蒙城县交汇实施,安徽省将皖北四化同步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大坐标中谋划和整体设计。蒙城地处皖北六市中心,前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龙头带动,后有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国家级战略的推动,处于国家战略声东击西左右逢源的有利地带,国家战略机遇的赋能将有助于蒙城县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集聚更多资源要素,提升发展位势,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国家层面出台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为蒙城县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帮扶协作新途径、新模式,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三、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创造发展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蒙城县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名单,城乡一体化发展迎来有利转机,城乡之间人口对流互动趋势明显,带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升,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双轮驱动作用更加明显。蒙城县城镇化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地就近城镇化的空间仍然较大,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为蒙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四、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发展新基础

蒙城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基础薄弱地区和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同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蒙城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扶贫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五、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强化发展新保障

2020年,蒙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765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9%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5%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增量提质,区域资源聚集功能显著增强,更加有能力反哺农业、发展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面临挑战

蒙城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受自身基础条件薄弱及外部环境变动加剧的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久深远,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速,对农业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新功能新价值的发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发挥农业大县优势,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脱贫户增收,关系到蒙城县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突发事故等多种致贫返贫因素仍然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不减。

作为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蒙城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够健全,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还需完善。农业发展结构不够合理,现代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深,农民增收效益较低,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与原非贫困地区差距仍然较大,脱贫后持续增收后劲不足部分产业衔接项目落地见效较慢,实施进程较为滞后,仍有堵点难点。脱贫地区水、电、网、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保障能效不足乡村人才吸纳能力有待提高,涉农专业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工作人员创新性不够强,在引领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全面落实持续攻坚区要求,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围绕乡村产业、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补短强弱,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优先投入、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公共服务优先安排,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

坚持群众主体,激活动力。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主体地位,处理好政府、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智双扶力度,持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脱贫地区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

坚持产业主导,持续发展。将产业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创新驱动,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创造就业增收机会,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由稳定脱贫致富发展飞跃,增强脱贫地区持续造血能力。

坚持循序渐进,平稳过渡。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顺应各级各类乡村发展规律,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合理把握发展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效果稳定性,逐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政府引导,协同发力。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推动作用,延续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兼收并蓄社会各界力量,全面优化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帮扶发展格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基础全面夯实,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顺利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与动态帮扶机制全面建立,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率10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效衔接,农村工作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

特色产业帮扶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加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宽,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持续完善,产业扶农、助农成果显著,重点帮扶对象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5年,美丽乡村中心村数量达6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数达867个。

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就业帮扶作用凸显,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完善,乡风文明新风尚逐步树立。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干部活力充分激发,凝聚力不断增强,基层工作取得有效进展,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党领导下的德治、自治、法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乡村地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有效拓宽,脱贫地区实现稳定增收202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村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0%以上

1 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指标

序号

  

2020

2025年目标

  

1

巩固成果

返贫人口

-

动态清零

约束性

2

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义务教育保障率(%

100

100

约束性

3

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障率(%

100

100

约束性

4

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住房安全保障率(%

100

100

约束性

5

脱贫人口、监测对象饮水安全保障率(%

100

100

约束性

6

发展能力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8.4

于全

预期性

7

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5.4

于全

预期性

8

脱贫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速(%

3.2

于全

预期性

9

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44.7

50

预期性

10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脱贫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

100

预期性

11

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12

脱贫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23.8

30

预期性

13

脱贫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3

25

预期性

注:年均增速时间是2013-2020年。

第四章 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树牢底线思维,持续压实责任,实施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做到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长效巩固。

第一节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做到四个防止。在落实好中央、省、市政策基础上,深入研究论证现有帮扶政策,按照实际发展需求及时优化调整,提高帮扶举措适配性。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调整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市场对接机制,促进帮扶举措可持续。为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效财政支撑。

第二节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一、明确监测范围

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三类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开展定期核查、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每年初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等因素,确定年度监测范围,重点关注收支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以及分户子女家庭条件等因素。

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

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乡村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开展系统监测预警和实地督导,强化全过程监管。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乡村振兴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提升监测准确性。依据省脱贫攻坚调查抽查结果等,完善基础数据库,确保账实相符。大力推广安徽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小程序,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严格按照监测对象评议、一公示、一公告的识别流程要求,及时识别监测对象录入系统完善监测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健全帮扶机制

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持续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举措全方位帮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户返贫动态清零、边缘户致贫见底清零。以政府帮扶为主体,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形成产业帮扶、就业创业帮扶、综合保障帮扶、保险帮扶等综合性帮扶体系。

第三节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重点脱贫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巩固提升脱贫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水平。紧紧围绕教育有保障,强化政策宣传和落实,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坚持动态排查、问题整改,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健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机制,依托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做好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有大病患者、重病患者的脱贫家庭基本生活。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进一步控制重大疾病危害。健全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按照户申请、村(社区)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县级审批程序,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公用房安置、鼓励动员到敬老院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持续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升级改造县级农村饮用水监测中心

第四节 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一、分类管理项目资产

规范管理扶贫项目资产,摸清资产底数,按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三种类型对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排查梳理和确权登记,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明确公益性扶贫资产由受益地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进行管护,优先吸纳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参与管护;经营性资产主要由经营主体通过承包、租赁、入股有偿委托经营等形式经营或村集体经营;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资产,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参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要求,过渡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形成的项目资产,纳入现有资产管理制度框架管理。推进资产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防止资产流失。

二、发展多样化资产管护方式

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依法维护到户类资产主体财产权利,鼓励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加强公益性资产管护,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管护专业性较强的扶贫资产。明确经营性资产运营各方权利义务、经营责任、管护责任、绩效目标、股权的退出和处置方式等,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对确权到户及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管理指导力度,提高自主管理和运营水平。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合作经营等运营模式促进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

三、完善收益分配使用

坚持扶贫项目资产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切实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的帮扶作用。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民主决策程序开展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开展村内项目建设等形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与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结合实际探索有条件受益。严禁采用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的做法进行收益分配。

第五节 健全内生动力激发机制

转变低收入群体思想观念,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技能提升、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等为重点,从思想上、精神上和行为上帮扶脱贫群众。鼓励低收入人员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推广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等做法,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补足脱贫人口精神之钙,提升脱贫致富信心和志气。坚持两业两生,强化政府帮扶作用,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措施,动员脱贫人口通过自我劳动实现脱贫致富鼓励低收入群体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支持种养大户与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结对帮扶,开展代养领种,享受分红,形成户户有活干、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发展氛围。

第六节 强化风险隐患防患应对机制

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切实增强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推动县、乡、村三级风险防患网络建设,加强区域网格化片区管理,严格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基础薄弱、脱贫时间短的重点帮扶村的监测管理,严格执行现行帮扶标准,确保支持政策不脱离。抓好巡查整改、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特色产业帮扶、项目库建设、资金拨付和录入、住房安全保障、台账档案资料、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等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全面防范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动断链失业和家庭变故风险。健全重大风险处置机制,建立联络员和部门会商制度,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提升应对重大风险应对能力。

第五章  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提升乡村发展动能

全面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奋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现代化县域样本。

第一节 推进科技强农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激励脱贫地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选育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建设育种基地,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及乡村振兴科技专项行动,持续抓好良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适度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及科普功能的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深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县、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省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特派员选派全覆盖。加快组建县级科技特派团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第二节 推进机械强农

巩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提升旱稻、大豆、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优势农机产业集群,培育现有农机制造企业,配合做好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组建工作,引导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板行动。开展粮棉油大宗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攻关,支持大马力、高性能、绿色环保新装备研发应用。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智能农机推广,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支持老旧设备更新换代。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大农机化技术培训,建立农机化培训实训基地推进农田标准地改革,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支持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

第三节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工返乡留乡就业,支持发展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发挥好公益性岗位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盘活各类资源资产,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扩大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红,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推进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推进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积极推进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创业,支持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严格落实各项农业补贴,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及综合救助标准,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长。

专栏2  “两强一增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孵化形成生物种业、新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增产等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一区两园建设。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组建蔬菜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10个。

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工程。整合全县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农机生产企业、种子繁育企业、村级大学生助理、农业技术人员等信息,建立科技特派员需求库备选库依托省内外高校院所、县级有关专家组建县级科技特派团鼓励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每年组织实施县本级科技特派员项目不少于4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025年,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不少于5个。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重点实施优质种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及商业化育种示范项目、区域性特色(小麦大豆)良繁基地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设及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等工程。建立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在小辛集、岳坊等蔬菜重点乡镇布局蔬菜新品种综合展示中心和区域性工厂化商品苗繁育供应中心2个,把蒙城县建成皖北西甜瓜生产、制种基地。2025年,创建省级种子企业2市级农业种质资源基地1个,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1个以上新建或改扩建高标准种子仓库3座。

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开展优势农机制造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引进农机装备制造企业1家以上实施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编制农机装备需求清单、研制清单”3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40%,经济作物生产和畜牧、渔业生产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率达60%,创建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3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个,每个乡镇配备1个粮食烘干中心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00名、农机手2800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以

促进农民增收工程。拓展工资性收入,2025年,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扩大财产性收入,2025年,土地流转率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三变改革的村达90%以上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红村占比10%以上力争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翻一番壮大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扩宽收入渠道;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力争202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以上。

第六章  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市场化及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帮扶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重点支持脱贫村脱贫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低收入农民创收致富能力。

第一节 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一、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

持续开展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粮食、蔬菜、畜禽、中药材、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支持做优做强黄金虾”“致富藕”“出口菜”“有机稻等蒙城特色优势富民产品,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行动。积极发展精品蔬菜,建设乡镇(街道)设施蔬菜产业园,扩大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规模。扎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积极开展生猪全产业链建设。壮大牛羊产业,实施黄牛振兴行动,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培育壮大优质牛羊肉制品、奶制品产业集群,擦亮蒙城牛羊肉品牌。因地制宜开展虾稻共作、虾藕共作、莲渔共养。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业附加值。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建设种养殖园区,实现种养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大对自种自养户的奖补力度,激励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自种自养脱贫致富。探索绿色种养方式,积极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专栏特色种养业做大做强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突出发展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实施小麦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建设等项目。十四五期间,稳定小麦种植面积190万亩以上,总产95万吨以上,玉米160万亩,总产不低于80万吨,实现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全覆盖,单品种万亩示范片达50个,打造优质粮油示范县。

果蔬产业发展工程。推进禾心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蔬菜专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优势蔬菜,因地制宜加大西瓜、梨、桃等水果种植规模。到2025年,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20万亩,供沪面积达20万亩,其中脱贫村供沪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建成西兰花、毛豆、马铃薯、甘蓝和甜糯玉米5个单品种万亩连片蔬菜生产基地和黄瓜、番茄、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质西甜瓜标准化种植基地。

畜牧产业发展工程。引导农户发展生猪、肉牛等畜禽养殖,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建设畜禽养殖基地、育肥基地,扩大自繁自养畜禽养殖基地,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到2025年,出栏生猪100万头、肉鸭1亿只,黄牛饲养量达20万头,肉牛存栏量扩大到3万头,山羊存栏量达到40万只。

林业产业发展工程。鼓励种植榉树、槐树、泡桐等乡土树种,加大白芍、白芷、金银花等中药材品种种植规模,推进飞絮杨树品种更新,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达5万亩,争创国家现代化林业产业示范区。

水产养殖业发展工程。加快渔业技术升级改造,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奖补力度,重点推进渔业良种场和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建设,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开展稻田综合种养三品一标认证。到2025年,全县河塘养殖面积扩大到5万亩左右,标准化池塘面积占比达80%以上,稻渔共生基地达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6万吨以上。

种养业绿色循环发展工程。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改造标准化绿色养殖池塘600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到2025年实现农田灌溉节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6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到2025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间种、套种、轮作面积达20万亩。

二、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

落实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及“158”行动计划,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县。积极建设蔬菜、畜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引进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深加工项目。加快打造皖北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建设上海市外(蒙城)蔬菜主供应基地为抓手,实施食品产业“121”工程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提升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鼓励加工企业通过引导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经营、增设助农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农民工稳岗就业促增收。

专栏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制造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重点培育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创建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争创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引一批落地见效快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打造一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蒙城品牌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依托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创建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县,支持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依托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深化农业交流合作,做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参展等工作,提高长三角区域农产品影响力。到2025年,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30个以上

长三角农产品外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依托上海市外延蔬菜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引进长三角、山东、河南等地国内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知名企业,深入推动蒙城县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阿里巴巴亳州馆”“京东特色馆”“邮乐农品等平台建设。到2025年,打造皖北一流、安徽前列、全国重要的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成20万亩上外蔬菜基地,打响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品牌。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工程。依托优质粮油资源,研发生产绿色健康精深加工食品;围绕果蔬,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果蔬脆片、果蔬饮料等产品;推动禽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冰鲜、冷冻分割等禽畜初级产品,发展方便菜、休闲系列等中高端禽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重点开展秸秆、稻壳、米糠、麦麸、饼粕、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动绿港农业产业园一期、兴农合创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花果蔬产业园、兴农绿巨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二期)、岳坊皖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小辛集乡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

三、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支持有条件的脱贫村延伸附加休闲娱乐和研学教育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等乡村旅游业态。将县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纳入县域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和研学旅行路线,加快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推动脱贫村田园变游园。鼓励脱贫群众改善自有住房条件,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服务。持续开展梨花节、樱花节、龙虾节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设置公益摊位供低收入群体经营出租。推动脱贫镇村创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旅游名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及星级农家乐。将低收入群体旅游管理和服务培训纳入乡村旅游培训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

专栏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工程。推进立仓农旅小镇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开工建设漆园庄子文化小镇,推进小辛集有机蔬果小镇、立仓龙虾小镇、篱笆三花小镇等建设。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50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打造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名村6个,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加快乡村资源整合,打造健康养生·美味蒙城”“诗意田园·禅意蒙城”“水乡湿地·乐活蒙城等乡村精品文旅线路。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推动集乡土建筑和乡村乡俗一体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推进黄庄红色主题公园、板桥集战斗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保护。推动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加快七彩桂光乡村、归园田居·双龙田园部落、梨花天堂·乡旅精品度假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巩固提升光伏产业

强化光伏电站管理,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五统一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综合利用开发板下经济,促进光伏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收益。鼓励脱贫地区农户依托政府帮扶小额贴息等方式入股光伏发电项目,增加产业创收渠道。明确光伏电站收益分配方式,利用光伏电站收益,按需设置公益性岗位、壮大培育村级公益事业,带动脱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多渠道增收。

专栏光伏产业巩固提升工程

优化光伏电站建设布局,在光伏电站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预留农业种植、养殖空间,确保光伏电站正常发电的同时,满足植物、动物的种养需要,推广蔬菜(瓜果)光伏种植、畜禽(牧业)光伏养殖等特色生态,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集成与创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第二节 加强乡村产业与市场对接

一、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鼓励脱贫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创收支持脱贫户开办网店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动龙头电商企业提质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作用,强化脱贫户电商技能培训服务,构建公共综合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监管指导+产销供需对接+智慧县乡村物流完善+乡村电商知识应用推广+其他增值服务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提升农村电商可持续运营能力。深入落实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适应电商平台的农产品质量认定、分级、包装等标准,形成标准化供应体系、溯源体系和质检体系,筑牢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产业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县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26亿元农村产品上行交易额年均增速10%以上

二、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鼓励和推动企业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 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促进农产品流通。补齐农产品上行短板,建好用好“1+17”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支持脱贫地区新(改)建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发展蔬菜、牛羊肉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积极妥善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探索城乡一体化配送、快递+”等多种便民配送模式,畅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整合县物流资源,统一物流配送管理,促进农村物流降费提速,减少运输成本,助力提升产业效益。

三、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提升消费帮扶产品品质,围绕梨花膏、天然蜂蜜、烤鸭蛋、小磨麻油等特色帮扶产品,进一步提升帮扶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水平。利用直播平台,持续开展我为蒙城农产品代言直播带货活动,促进消费帮扶线上线下融合开展,不断提升蒙城好物曝光度。持续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八进活动,组织好全县帮扶产品展销会,提升消费帮扶专区、专馆、专柜建设水平,增加农产品销量。鼓励商超、电商企业定点采购优先销售本地农产品,帮助农户实现收成变收益。强化帮扶产品卖难监测预警,建立多方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专栏乡村产销对接促进工程

农村电商发展工程。1.电商人才培训:重点面向农村青年、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基层干部等群体,制定培训方案,完善农村电商培训教材,丰富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课程力争到2025年,电商培训人才累计不少于5000人次2.电商企业培育:围绕蒙城牛肉、粮油、特色种养等产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电商企业,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孵化不少于100家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培育不少于3家年网销额千万以上电商企业3.电商网点建设提升:加快镇、村服务站点建设,配齐配全服务站设备,探索与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团购平台建立联系,拓展网点服务功能。到2025年,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主产区预冷库、重要物流节点冷链仓储建设,改善冷链运输车辆装备配置,谋划冷链物流(二期)、兴农智谷城市骨干冷链物流、葛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庄周惠丰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粮仓建设(二期)、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着力构建一级冷链物流园区+二级冷链处理中心+三级冷链处理中心+四级小型冷库的四级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到2025年,新增冷藏保鲜设施80个以上,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消费帮扶提升工程。打造集产品展示、直播连线、礼品定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销售系统,为广大消费者及客商提供帮扶产品体验和一键下单服务;对标篱笆镇三花之乡、小涧镇山水小涧等线上特产馆,结合各乡镇特色产品,建设线上专馆。2025年,新增一批专区、专馆、专柜。

第三节 提升乡村产业效益

一、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生态蒙城、绿色产品培育工程,支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重点支持蒙城黄牛”“蒙城小龙虾”“蒙城粮油”“蒙城红薯”“蒙城葡萄”“篱笆黄花梨”“篱笆花生创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品道蒙城为名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乡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支持企业主体培育字号农产品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鼓励农民创建农产品自有品牌,构建以农产品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蒙城农产品品牌体系。

健全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做好品牌宣传推介,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重要展会活动,提升蒙城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户增收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新兴手段,积极推介五洲、东升、精益诚、绿巨人等优势品牌和蒙城蔬菜、蒙城黄牛等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品牌农产品条形码或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进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立农产品品牌侵权案件的快速处理机制,保障农产品品牌权益。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推动脱贫地区分散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农产品品牌群体,推进标准化统一管理。全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培养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发挥以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夯实村党组织书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持续聘任村级经济发展顾问,吸纳致富能手、发展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创新打造党建+合作社新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不断延伸、放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民致富作用。

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推深做实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好各级扶持资金,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等为抓手,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按照联合体,优先股,组合投资的模式,实施好中央财政支持扶强扶优村项目。积极设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生产类、服务类、资源类等各类合作社,探索村集体+农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农户综合农事托管创收模式,多路径发展集体经济。

推动村集体经济改革创新。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行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县乡村级联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一体化平台。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化、集体资源资产股份化机制。探索推广强村带弱村”“飞地等模式,鼓励村村抱团机制,实现强强联合或者强弱联合凝聚发展合力。深化村企合作机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与城市工商资本等联合投资、联合经营机制,推动以企带村、以企促村、村企互动,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力度。招引和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企业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围绕优质粮食、莲藕、小龙虾、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鼓励脱贫地区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开办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和服务带动能力,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合作社发展产业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提高带头人综合素质和帮扶能力。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实和完善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专业化植保公司、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脱贫地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服务功能。持续发挥全程化服务平台作用,强化县农事托管平台建设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建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打造综合农事托管蒙城品牌,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开展股份联结。积极创建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联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品种技术、疫病防治等服务,开展服务联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或租赁户拥有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林权等资源和设施、设备,开展租赁联结

专栏乡村产业效益提升工程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围绕小麦、玉米、糯高粱、肉黄牛、小龙虾、葡萄、梨、桃、红薯、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蒙城特色农产品名片。加大蒙城蔬菜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加快建设县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中心、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等项目。到2025年,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3个、产品品牌9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达100%

村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指导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成果,做好土地流转协调、村民组织动员、引资合作服务等工作,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硬性指标2025年,5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强村占比30%以上1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强村15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45个以上

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工程。做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龙头企业、做优一批引领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基础台账和名录系统全覆盖,推动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5个,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

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工程。以实施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项目为抓手,积极深入推进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农业生产大托管2025年,新增全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整村开展六位一体农业生产大托管的行政村占比达到60%以上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主体20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750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合作社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加强带头人培养培训,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成农业经营带头人,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到2025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第七  稳定脱贫人口就业,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全县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第一节 加强就业培训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依托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面向脱贫人口、农民工、农村两后生等重点群体,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活动,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实用人才培育和帮扶致富带头人培训,从低收入农户中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支持乡镇政府、县直单位、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共建涉农培训基地和一站式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组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选树一批靠技能就业、靠就业致富的先进典型,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第二节 拓宽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效承接智能家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转移,招引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依托马集家居产业园、返乡创业示范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充分发挥蒙城老乡·请你回家返乡创业平台作用,支持返乡人员、乡村能人积极就地创业,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致富。实施皖厨培育工程,带动低收入群体创业就业。鼓励脱贫人口在县域城镇地区从事投资小、风险小的个体经营,发展小店经济”“夜市经济,实现灵活就业。鼓励在农村环境整治、小型水利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带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统筹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保持岗位规模稳定,优先安置弱(半)劳动力就业。持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作用,对稳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车间给予政策补助。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

第三节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进一步抓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工作,开展就业信息监测,动态调整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信息。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充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职等你来就业登记小程序等平台,帮助企业和农民工实现岗位供需对接。强化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扶持力度,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创业服务。按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持续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帮扶活动,集中为重点帮扶对象送岗位、送服务。鼓励脱贫人口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组织评选脱贫之星,激发脱贫人口干事创业热情。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畅通线上线下申领渠道,确保各类群体得到有效帮扶。落实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专栏乡村稳岗就业提升工程

就业服务平台创建工程。大力推进智慧就业项目,加快乡村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镇村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推动全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皖厨培育工程。面向农村两后生、转移劳动者、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厨艺免费培训,并颁发能力证书;通过建立小吃项目库、举办小吃展演会、组织皖厨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营造皖厨培育良好氛围。

就业岗位开发工程。开发适合脱贫人口就业的岗位,组织无法外出就业人员就近从事手工编织、来料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村保洁、水塘看护、公厕管理等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全县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3900个左右

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工程。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养计划,开展农作物栽培,小吃制作、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每年农民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以上持续深化蒙城老乡,请您回家工作,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施返乡创业农艺小镇项目,建设集加工生产区、配套住宅区、商业街区为一体的返乡创业聚集区,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保障。

第八章  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巩固提升乡村     生产生活水平

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村水、路、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第一节 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工作

在县、乡镇(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有序推广的思路,指导乡镇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行政村产业发展、住房布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内容。根据乡村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确定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鼓励地理位置、发展条件相近的行政村,联村编制片区发展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许可备案制度,各类乡村建设空间开发活动,必须符合乡镇(街道)、行政村发展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抓好农村房屋设计,集中编制农房设计图集,引导塑造符合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大拆大建,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

第二节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

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拓宽改造,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自然庄联网路建设,优先在脱贫村推进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畅通镇村通道微循环,改善脱贫地区生产运输和生活出行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有机融合,建设一批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加快公路养护工作向乡村公路延伸,提高农村公路安全通行水平。持续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夯实三级路长责任,完善乡管员考核机制,实现脱贫地区管理全覆盖。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建设班线公交候车亭,提升服务水平

第三节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高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引导和激励各类收益或管护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运营管护。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开展村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好茨淮新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涡河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利智能化平台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农村水系统综合整治,持续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乐土河农田水利建设及防洪排涝等项目,增强沟河蓄水能力,提高乡村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水平,推动水美乡村建设。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普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开展村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节 推进能源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天然气管网铺设,启动天然气镇镇通工程,保障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稳定可靠。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促进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完成许继国源、北控陈桥等乡村风电工程建设,支持国能电厂、上海电气等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引导农村用能清洁化,在农业废弃物、畜禽废弃物资源富集地区,推进沼气开发、秸秆直燃发电清洁化工程推动农村地区能源供给方式多元化。

第五节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推进宽带乡村”“智慧广电等工程,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围绕人口聚居区、学校、医疗机构、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数字乡村宽带网络,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推进5G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乡村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融合建设,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服务,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互动等线上平台建设。

专栏10 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促进乡镇公路提升,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50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50座,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1000公里、四好农村路品质示范路建设150公里。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三级以上公路,全县建制村双车道通达率达85%以上,城乡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率100%,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加快建设智慧公交系统,推行掌上公交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在板桥、王集、双涧、马集、许疃、小涧等乡镇,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兴修、改善20万亩农田水利设施,优先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24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万亩建设千亩方、万亩片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

乡村网络设施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数字皖农建设工程。推进连片集聚的农场(合作社)建设智慧农机数字农场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平台,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7个。

第九章  补齐脱贫地区公共服务短板,增进乡村民生福祉

加大补齐脱贫地区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投入与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从少向多、有向优、供向需、全向专四个方向转变。

第一节 加强乡村医疗健康服务

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衔接,提高抵御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能力落实大病保险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施倾斜支付。实行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大病保险比普通参保居民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标准,取消封顶线。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年度救助限额内,合规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加大门诊慢特病救助保障,确保两病患者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全覆盖。加强农村地区医保经办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切实保障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将自行开展的其他保障措施资金统一并入医疗救助基金。

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升级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强化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持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划设置中心村卫生室2025,全县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全覆盖切实提高乡村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院医共体集团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完善中医馆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儿科建设,改善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投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规范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和管理持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合理配置村医,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村医提供服务,开展村医万医轮训,分类落实村医养老保障待遇。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增强重大疾病早诊早治和筛查干预管理能力实施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加强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适龄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等早期筛查。以基本公卫两卡制为抓手,做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实施农村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省分级诊疗管理规范,明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功能定位,开展基层首诊工作,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疾病转诊服务以及慢性病康复、护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壮大村医队伍,实施并扩大本土村医免费定向委托培养计划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鼓励县级医院骨干医生到乡镇坐诊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加强乡村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乡镇卫生院中医师配备大力推行互联网+卫生健康,建立覆盖全县的健康信息平台,借助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脱贫地区共享下沉。

第二节 全面提升乡村教育事业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在乡村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基本实现农村公办幼儿园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加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质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和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快布局农村学校信息化设施,稳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大乡村地区名师引进、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结构持续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等专项计划,优先满足脱贫地区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地区教师待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对口帮扶工作,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持续强化教育帮扶。全面落实低收入家庭学生教育帮扶机制,持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和家庭困难学生其他资助政策,落实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重点向脱贫地区倾斜。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农民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并给予支持。进一步巩固集团化办学成果深化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第三节 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蒙城品牌。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抓实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利文化墙、道德讲堂、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俗事不办,破除陈规陋习依托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场所,以农民文化艺术节、乡村庙会、农民读书节等活动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学校、乡镇文化站、村史馆等基层文化阵地及农民夜校”“讲习所”“微讲堂等宣讲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切实加强尉迟寺遗址、万佛塔、九鼎灵山寺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庄子文化周系列活动为抓手,持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深化人文蒙城建设。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传承,实施传统工艺产业化振兴,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支持三农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具有蒙城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第四节 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单人户”“低保渐退等政策适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规范特困经办服务流程。按规定将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及低收入家庭中重度残疾人、重度患者,纳入农村低保或者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探索在急难发生地申请临时救助。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灾害救助制度,为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农户提供生活救助。建立健全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亳州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县17个乡镇办理社会救助申请。

第五节  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强化脱贫地区乡村养老、托育、助残等社会服务供给,支持社会机构、团体参与乡村社会服务实施脱贫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统筹盘活改造敬老院、闲置校舍、老年公寓等场所,引入社会资本加大乡村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多样化互助养老模式。关爱乡村留守妇女,调动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支持和帮助。深入实施农村困境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项目,确保每个镇至少有1个儿童福利工作机构。加大残疾人关爱帮扶力度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设,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为脱贫地区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料或日间照料、邻里照护等服务。

专栏11 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引培工程。支持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含尚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前免试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鼓励支持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退休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按村医待遇标准保障其薪酬待遇加大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补助力度

乡村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寄宿制学校投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脱贫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帮扶型城乡教育集团运行长效机制,将集团化办学向农村村小延伸,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乡村文化提升工程。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创新开展自主培育群众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两支队伍。深入开展庄子文化周系列活动,推广普及庄子养生功办好庄子文化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庄学研究》集刊院地合作,巩固提升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建成一批体现蒙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村庄。

第十章  打造脱贫地区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理念,引导脱贫地区人口广泛参与乡村生态保护,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切实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脱贫地区环境质量及污染源动态普查制度。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进完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路径,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率。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因地制宜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林下种养经济等新兴产业业态,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推动乡镇林业(河田)工作站能力建设,全面推行路长制”“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健全各类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引导脱贫地区群众参与生态治理和生态管护,实现生态环保与农民创收相统一。

第二节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实现物整、路净、塘清、厕洁、村美。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机制,加强收运设施建设,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实现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服务能力,统筹做好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衔接工作,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所在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等重点区域,有效杜绝粪污直接排放对周边河流、水源的污染。支持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美丽庭院创评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中心村、美丽宜居自然村庄,让农民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

专栏12 乡村生态宜居提升工程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蒙城县茨淮新河、芡河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开展茨淮新河清水廊道建设和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科学开展植树造林,开工建设森林公园三期,实施涡河森林生态廊道建设。落实好芡河鳜鱼青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工作。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强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保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43%,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6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快推进蒙城县涡河流域部分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环境整治行动,开展23个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25年,实现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全覆盖,所有村庄全部达到清洁村庄建设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100%,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第十一章  健全脱贫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德治自治法治有效结合,打造一批治理体系完备、治理能力突出的优秀典型案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发展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第一节 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建设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四个一举措,持续开展一村一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深化农村党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压实网格员岗位职责,巩固拓展零距离服务群众“5321”工作法。积极选村级骨干人员到外县先进村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扎实开展党员轮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帮助党员干部提升素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

第二节 促进德治法治相结合

健全乡村德治体系,完善道德标准体系建设,重建乡土信任,形成乡村德治秩序。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发挥一约四会、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探索乡村道德银行激励新模式,推动形成现代化村规民约。发挥模范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蒙城好人”“好媳妇好婆婆”“五星文明家庭等争创活动加大宣传推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争创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推进村级警务室建设,持续实行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确保形成干警定期进村,协警长期驻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防范和坚决打击农村邪教组织,全力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广治安纠纷警调联动工作模式,确保乡村和谐稳定。增加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实体平台建设,加快建成覆盖面广、业务体系完整的农村法律服务网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拓展村民自治平台,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深做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务监督委员会推选工作的指导。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企业家及其他乡贤志士参与乡村治理。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集中领导

全面加强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和组织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制度,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确保各项政策举措高效推进。切实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健全五级书记抓振兴体制机制,完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集体,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社会治理能力。重视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坚决查处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和侵占损害集体资产的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整治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力度,管好基层微权力、惩治基层微腐败

二、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健全重点任务督查调度考核机制成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推动脱贫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成果考核,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纳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聚焦阶段性和年度性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和重要举措,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分类实施精准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第二节 促进政策有效衔接

一、 促进财政政策有效衔接

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比例,持续落实支持脱贫村产业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合理给予乡镇一定规模的自主安排资金严格资金监管,持续强化衔接资金绩效管理,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落实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税费减免奖补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按照市下达指标落实,不低于省要求比例。

二、促进金融政策有效衔接

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推动基层金融机构、服务站等建设。深入开展脱贫小额信贷贴息、风险补偿金劝耕贷”“防贫保金融项目,拓展“4321”新型政银担和税融通”“三权抵押贷款等业务范围实施滴灌润企服务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支持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县贷款平均增速。积极探索家禽养殖保险、农机保险、苗木保险、虾稻保险、高粱保险等特色保险,提高小农户投保率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

三、促进土地政策有效衔接

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深化田长制改革,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用活土地增减挂钩”“增存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过渡期内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户宅基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退出和规范有序流转机制,满足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用地需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四、促进人才政策有效衔接

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落实培养培训制度,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700人次持续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计划和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促进农业人才、教育人才、医疗人才等向脱贫地区下沉。适当放宽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本县或者周边县户籍人员(或者生源)、退役士兵招录(招聘)条件,壮大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对脱贫地区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

五、促进社会帮扶政策有效衔接

持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实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制度,推动派出单位与工作队驻点村进行责任捆绑,运用派出单位资源力量支持脱贫地区发展。深化驻村帮扶,突出抓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立足自身优势,参与微公益、关爱特殊群体、爱心助学等帮扶活动。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探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建的结对帮扶新路径。

第三节 推进规划落实

按照规划既定目标,落实好工作任务和重大举措,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制定详细任务分解方案,明确各牵头单位和乡镇主体责任,强化督查督导。强化规划落实考核评估,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反馈,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适时总结改进,促进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围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短板,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实施农业农村项目整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统一资源管理。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谋划,规范完善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积极谋划龙头带动、镇村联建、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项目。持续采取周统计、月调度、季通报方式,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督导调度压实项目实施主体责任,实现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第四节 加大双招双引

双招双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手,运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资本思维,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投资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抢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在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强驻点招商力量,突出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引荐客商来蒙城实地考察、洽谈对接项目有力推进一批产业项目落地乡村。优化双招双引环境积极出台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奖励办法和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产业生态,为脱贫地区提供持续发展动能

第五节 强化舆论宣传

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微信等各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全面系统梳理蒙城县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通过入户宣传、集中宣传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巩固脱贫成效。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围绕帮扶济困、乐善好施、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提升新闻报道质量,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业。加大对脱贫户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倡导自力更生,引导脱贫户坚定自我巩固提升的信心和决心,实现脱贫户从思想脱贫到行动脱贫。推进涉贫涉农领域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高度重视涉贫信访化解和舆情防范处置,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壮大主流声音,防止出现抹黑脱贫攻坚成果和重大涉农负面舆情等情况。

 

 

名词解释

1.“四带一自产业模式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的模式

2.“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3.“三个三分之一党群议事法:即村级议事组成员三分之一为申请议事的村(居)民亲友,三分之一为申请议事村(居)民所在村(居)民组的基层党支部成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等,三分之一为村(社区)两委干部、监委会成员和乡镇(街道)包点干部、相关站所负责人等,遵循一事一议则,三个三分之一组成的村级议事组对村民申请事项进行质询、咨询和表决。

4.“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5.“一办三组宣传工作组、整改工作组、督查工作组和办公室

6.“两个责任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过程中,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7.“四个一致即国家系统、县大数据平台、扶贫手册和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相一致

8.两册一审”“三堂会审各村根据户籍底册和扶贫户名册逐户评议,由村干部、联支委员、老党员、群众代表组成评议团,对全村所有村民的家庭状况、住房情况、收入保障等情况逐一评议,逐户查找是否还有未纳入扶贫对象的贫困户

9.“3332”工作推进机制:即实施补齐短板、巩固成果、成效监测三大行动,推进产业增收、就业增收、双基提升三大工程,强化党建引领、作风建设、宣传引导三大保障,明确3大类1050个具体任务 

10.四个不摘即贫困县摘帽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

11.“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2.四个防止防止重心转移防止松劲懈怠防止过关心态防止盲区死角

13.两业两生抓产、就生产、生活

14.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农村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 1 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 2 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 万元

15.五个一批工程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创响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16.“158”行动计划:“1”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指到2025年,全省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8”指到2025年,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

17.“1+17”冷链物流基地在县城建设1个县级冷链物流中心,在农村建设17个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乡镇级冷链物流园。

18.“八进活动:进部委、进军营、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商超、进社区。

19.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村集体经济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

20.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1.农村两后生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入大学或中专院校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22.“2+N”招聘活动 “2”指针对农民工、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生代劳动者等重点人群周三就业招聘针对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劳动者等各类人才周六人才对接2大主题招聘活动。“N”指针对妇女、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和地方特色组织开展的N项招聘活动。

23.“四好农村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农村公路

24.“两卡制指医务人员通过身份识别码虚拟绩效卡登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为居民提供服务,留下工作痕迹,记录服务量;群众通过人脸识别或刷身份证来确认服务的真实性,获得相应的健康服务。

25.“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

26.“两免一补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

27.“雨露计划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核心,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途径,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专项扶贫措施

28.三大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

29.“三大行动即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

30.“四议两公开又称“4+2”工作法,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的一套基本工作程序四议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31.“5321”工作法:“5”开展五必活动一是五必访,即对新进驻居民户必访,大病重病户必访,高龄独居老人必访,申请低保困难户必访,优抚对象必访二是五必知,即对弱势群体情况必知,社区家庭婚育情况必知,对社区人才资源状况必知,对群体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必知,对影响社区环境的突出问题必知3” 做好三门功课。一是常登门,常登独居老人的门,嘘寒问暖,送去孝心二是常串门,常串特殊居民的门,唠唠家常,送去关心;三是常敲门,常敲矛盾家庭的门,谈心明理,帮助打开心结2”办好社区为民服务阵地居民文化娱乐阵地二块阵地。1织好一张管理服务网

32.劝耕贷发放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产品物流运输等农业产业链的人民币个人贷款。

33.防贫保是国家财政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款保障型险种是为了防范化解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34.“4321”新型政银担:即各市、区、县承办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承担40%,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再担保承担30%,合作银行承担20%,所在地方政府财政分担10%新型政银担合作关系。

35.税融通指一种纳税信用贷款,在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小企业的税收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信用敞口。

36.三权抵押贷款:指农户可以依靠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来抵押融资

37.“增减挂钩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38.“三块地改革:盘活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和乡村建设用地资源。

39.“三支一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